大寒

大寒(Greater Cold)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,传统上为冬季第六个节气。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00°至315°的一段时间(约14.8天),每年从1月20日(或21日)开始至2月4日(或5日)结束。在这段时间,太阳直射点由20°16′S移至 16°19′S。狭义上指大寒开始,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00°的时刻,即在1月20日(或21日)。古代大寒分为三候:鸡乳,征鸟厉疾,水泽腹坚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十二月中,解见前(小寒)。”《恪遵宪度抄本》:“大者乃采烈之极也”。这时,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。

同小寒一样,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。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,在我国部分地区,大寒不如小寒冷,但是,在某些年份和沿海一些地方,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。

大寒节气,大气环流比较稳定,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。环流调整时,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。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,东亚为沿海大槽,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。

常年大寒节气,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,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~10毫米,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~5毫米。

这时期寒潮南下频繁,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相当冷时期,铁路、邮电、石油、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、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。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工作。

谚语

大寒节气1.“大寒不寒,春分不暖”

这句谚语的意思是: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,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展延,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就会十分寒冷。

2.“大寒见三白,农人衣食足”

这句谚语的意思是:在大寒时节里,如果能多下雪,把蝗虫的幼虫冻死,这样来年的农作物就不会遭到虫灾,农作物才会丰收,农人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了。

3.“大寒猪屯湿,三月谷芽烂”、“大寒牛眠湿,冷到明年三月三”、“南风送大寒,正月赶狗不出门”

从民间流传的说法来看,寒宜冷不宜暖。大寒暖,则对农业生产不利,这方面的谚语有很多,谚语表明:大寒节气天气暖湿,预示阳历2-4月份的低温阴雨严重,对春耕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。

4.“大寒日怕南风起,当天最忌下雨时”

“大寒”当天的天气曾经是农业的重要指标。只要这一天吹起北风,并且让天气变得寒冷,就表示来年会丰收,相反,如果这一天是吹南风而且天气暖和,则代表来年作物会歉收;如果遇到当天下起雨来,来年的天气就可能会不太正常,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。

此外,有关大寒的谚语还有:

小寒大寒不下雪,小暑大暑田开裂
小寒大寒,冷成冰团
小寒不寒,清明泥潭
小寒大寒寒得透,来年春天天暖和
小寒不寒寒大寒
小寒天气热,大寒冷莫说
小寒大寒,滴水成冰
大寒小寒,无风自寒
大寒不寒,春分不暖
小寒、大寒多南风,明年六月早台风
小寒不太冷,大寒三九天
大寒大寒,无风也寒
大寒不寒,人马不安
大寒猪屯湿,三月谷芽烂
冬至在月头,大寒年夜交
冬至在月中,天寒也无霜
冬至在月尾,大寒正二月
小寒大寒,杀猪过年
过了大寒,又是一年
该冷不冷,不成年景
大寒到顶点,日后天渐暖
小寒不如大寒寒,大寒之后天渐暖。

风俗

按我国的风俗,特别是在农村,每到大寒节,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,腌制年肴,准备年货。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,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。如尾牙祭、祭灶和除夕等,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。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,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。

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“牙”的习俗。所谓二月二为头牙,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“牙”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。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(南方叫润饼)吃,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,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。据说鸡头朝谁,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。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,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,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。

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。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,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,让玉皇大帝赏罚。因此送灶时,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、清水、料豆、秣草;其中,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。祭灶时,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,涂在灶王爷的嘴上。这样。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。常用的灶神联上也往往写着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。”及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。”之类的字句。另外,大年三十的晚上,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,那天还得有“接灶”、“接神”的仪式。所以俗语有“二十三日去,初一五更来”之说。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,也卖灶王爷的图像,以便在“接灶”仪式中张贴。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,因此我国北方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说法.以示男女授受不亲。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合祭的,便不存在这一说法了。

腊月三十为除夕。元旦是一年之始,而除夕是一年之终。我国人民历来重视“有始有终”,所以除夕与第二天的元旦这两天,便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节庆。尽管过去从封印日至开印日都是过年活动期间,但从古至今最隆重的便是除夕与元旦这两天。我国各地在腊月三十这天的下午,都有祭祖的风俗。称为“辞年”。除夕祭祖是民间大祭,有宗祠的人家都要开祠,并且门联、门神、桃符均已焕然一新,还要点上大红色的蜡烛,然后全家人按长幼顺序拈香向祖宗祭拜。

除夕之夜,人们要鸣放烟花爆竹,焚香燃纸,敬迎谒灶神,叫做“除夕安神”。入夜,堂屋、住室、灶下,灯烛通明,全家欢聚,围炉熬年、守岁。新中国建立后,安神烧香活动渐废,其它欢庆活动依然。近年来,于除夕夜晚又增加了看电视,参加娱乐活动等新内容。除夕的晚餐又称年夜饭,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顿饭。这顿饭主食为饺子,还有很多象征吉祥如意的菜肴。如“鱼”与“余”同音,一般只看不吃或不能吃完,取“年年有余”之意;韭菜取其“长久”之意;鱼丸与肉丸取其“团圆”之意等,这些都是不能少的菜肴。吃过年夜饭便开始守岁,一到子时,便开始燃放烟花爆竹,庆贺新年。过年的压岁钱一般是用红纸包好,有的放在祭祖的供桌上,也有的压在岁烛下,也有大人偷偷压在小孩枕下,其意义均相同,是为勉励晚辈来年更聪明而有更大的收获。

二十四节气
春季 立春  |  雨水 | 惊蛰  | 春分  | 清明  | 谷雨
夏季 立夏  | 小满  | 芒种  | 夏至  | 小暑  | 大暑
秋季 立秋  | 处暑  | 白露  | 秋分  | 寒露  | 霜降
冬季 立冬  | 小雪  | 大雪  | 冬至  | 小寒  | 大寒

 

分享到: